隆冬时节,陆丰市城东街道磨海村埔田村小组的一块土地上,绿油油的泰国枸杞菜长势喜人。看着这片菜地配资平台提现,村民陈伯满脸喜悦地说:“以前这里是一片荒地,缺水、没有路,现在种上了枸杞菜,长得很好,再过一段时间就可以采摘了。”
这块占地100多亩的泰国枸杞菜培育基地原本是一块撂荒地,经当地引入陆丰市惠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惠康农业”)投资建设而成,同时该地块也是陆丰市第一块“股票田”。2021年2月,磨海村积极探索以“股票田”为主的农户增收与股份改革新模式,将农户承包地通过委托流转经营的模式实现土地集约化。
近三年过去,诞生于磨海村的“股票田”已经扩展至陆丰多个镇(街),并在汕尾市海丰、陆河等县(区)得到创新应用,成为激活农村土地资源、增加群众收入、推动集体经济发展的一大创举。近日,广东省委深改委评选发布20个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汕尾市“股票田”改革成功入选。
●南方日报记者郭杨阳本期统筹:南小渭郭杨阳
积极推动首块“股票田”诞生
磨海村党总支部负责人陈学愉向记者展示了一叠股权证,该股权证详细记录了股权户代表姓名、委托地块面积及位置、个人股份份额、总份额等信息。该股权证发证日期为2021年7月8日,正是陆丰首块“股票田”诞生的日期。这块“股票田”背后,是陆丰打破土地流转瓶颈、改革激活农村土地资源的积极探索。
上世纪80年代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总产量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这种承包责任制度也造成了土地的碎片化,影响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妨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造成土地撂荒问题。因此,将原来碎片化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经营迫在眉睫。
然而,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流转涉及村民的切身利益,将农户自家的地给别人种谈何容易?陈学愉告诉记者:“许多村民担心流转出去的地种着种着就变成别人的了,加之有些岁数大的村民就是在家种几亩地过生活,也不想流转出去。”
为此,在与村民沟通的过程中,陆丰基层干部充分发扬“狮子型”干部队伍作风,坚持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饿着肚皮、踏破脚皮“五皮精神”,深入田间地头、挨家挨户向不理解的村民讲道理、摆政策、算明账,积极争取村民支持。在多方征求意见后,2021年5月7日,磨海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了“股票田”相关耕地流转事项,84名农户签订了土地折股暨委托经营协议书,将71.75亩农户承包地折为797.2股,其中集体占股10%。股份收益用于发展集体事业及提供公共服务,农户占股90%,股份收益归农户自行支配。
“我们成功搞好一块‘股票田’后,村民工作就好做多了。目前已经流转了106亩土地,惠康农业还要再流转100亩。”陈学愉介绍道。
在“股票田”推动下,土地得以流转,规模化种植成为现实。这也让不少心系家乡发展的外出乡贤有了大展拳脚的空间,陈汉城就是其中一个。得知家乡土地流转的信息后,他以每年389元/亩的价格将71.75亩土地流转用于打造城东磨海泰国枸杞菜培育基地,每股每年创收35元,集体每年增收2791元。基地每年可提供近40个稳定的就业岗位,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与分红增收“双赢”。该基地种植的泰国枸杞菜属于高端蔬菜品种,市场上一斤可以卖到25元,销路稳定,收益可观,村民和村集体增收更有保障。“土地流转还帮农民承担了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企业建了基地自然会加大对农田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地还是那块地,但有了资金、技术的注入,产生的价值却能翻好几倍!”磨海村党总支部委员陈坤洲表示。
全市土地股票量化5200多亩
今年68岁的朱伯是城东街道上陈村村民,他也是该村一块“股票田”的股权户代表。2022年,他跟上陈村经联社签订协议,将5亩多耕地以“股票田”的形式进行流转,目前该地块已经种植了甘薯。
朱伯告诉记者:“之前20多年那块地都是荒地,因为这里的水是咸水没法灌溉,加上路没有修通,人都进不去,机器也没法耕作。现在交给公司来种植,要水有水、要电有电,公司干得很不错。”看到20多年的荒地重新焕发生机,朱伯打心底认可“股票田”模式。对于不理解的村民,他也会帮忙做通思想工作,“村委给我们做担保,还有合同,没有问题的。年纪大的自己种不了,要尽可能给公司承包,地才不会荒掉,还有收入。”
有了成功案例以及村民的理解和支持,上陈村的“股票田”面积不断扩大,合作模式越来越多样。2022年5月,上陈村以“股票田”形式流转了366亩土地,与陆丰市华鑫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下称“华鑫盛农业”)签订协议,由该公司种植甘薯。该模式取得良好效果后,2023年11月,陆丰市鹏盛通农业有限公司在上陈村以“股票田”形式流转土地130亩,也用于种植甘薯。目前,该村超900亩的一片坑塘水面已经流转为“股票塭”,由陆丰市郑培远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建设小棚虾养殖示范基地,养殖南美白对虾,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业。该项目一期占地900多亩,预计一年可为村集体创造收益约90万元,农户分红总额约63万元。
上陈村党委书记陈建业介绍:“这块‘股票塭’所在的地方是一个咸水塘,一直是齐腰深的泥水,进行农业生产难度很大。以前由村民来承包,受限于技术和资金很难发展起来。引入企业后,企业投入资金和技术在此建设养殖大棚,不仅强化了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还能给村里增加100多个就业岗位。”
城东街道高美村是陆丰市十大共同富裕示范村之一,以茶叶、海鲈鱼、竹笋为主导产业,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快。2023年7月,该村引进了广东觿龙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觿草,打造“股票田”示范点。该示范点内,觿草长势旺盛,已经进入收割期,收割后可用于牛、羊、鸡、鹅等养殖。高美村党委书记陈云棠告诉记者:“我们统筹了3个村小组的30多户,以‘股票田’形式发展觿草种植,由公司向农户提供种苗和技术,农户种植出觿草后由公司回收。目前已经收了两季,效果还不错。”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做好“股票田”改革,高美村制定了《高美村推行“股票田”改革工作的实施方案》。2022年2月13日,该《方案》经高美村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方案》里明确了股权设置及收益分配,“股权设置分集体股(村经联社和小组合作社)和个人股,股权收益按村占10%、组占20%、个人占70%比例分配。”
据统计,2023年以来,城东街道依托“股票田”改革,流转承包地累计2871.41亩。通过“合作社+企业”模式,成功引进了华鑫盛农业、惠康农业、瑰客生态农业等一批优质企业,实现乡村产业振兴项目落地落户,带动村民增收,促进就业创业。同时,该街道深化“股票宅”改革,在打造葭湖古寨的过程中,将霞湖村内闲置房屋按照价值进行折股量化,以“股票宅”方式盘活村民闲置农宅,引进了咸茶、粿条汤、油茶等陆丰特色美食。同时,聚焦保护传承、景观打造、文旅产业发展,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古寨周边环境,整治村内环境卫生,着力打造成为网红打卡点。“目前,城东街道已经实现15个乡村产业振兴项目落户,预计总投资额超15亿元,可带动村民就业3000多人。全街道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额突破了40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到2.6万元。”城东街道党委书记林坤炼介绍道。
除城东街道外,陆丰市内湖镇、河东镇等地均引入了“股票田”模式,该模式在陆丰大地上迅速铺开。陆丰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陆丰探索化解流转碎片化难题方面,以“三块地”为重点,系统推进“5+2”农村综合改革,唤醒撂荒耕地沉睡资源。推行“股票田”流转经营,按“一人一股、量化到人、固化到户”以及“两不增、两不减”的原则量化土地股份,启动“股票田”“以田易股”试点,壮大农民和村集体腰包,2022年实现全市土地股票量化5229.43亩。
一线实践
“股票田”模式
在汕尾多地“落地生花”
去年9月,2023年汕尾市直单位“善美先锋杯”党建工作创新大赛决赛中,汕尾市委政研室以《全省率先推行“股票田”改革》获得发展提质类别的一等奖,“股票田”在此次活动中大放异彩。
活动中,汕尾市委政研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陆丰市城东街道股份制改革的基础上,汕尾全市首批共有4个县(市、区),7个镇(街)6852亩土地已经开展了“股票田”改革。全市复制推广“股票田”经验,创新推出一批“股票宅”“股票树”“股票塭”等股票化模式,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开花,村集体经济欣欣向荣。
作为最早开始股份制改革的乡镇,城东街道探索出了“股票田”“股票塭”“股票宅”等新模式。与此同时,汕尾其他地区也在不断丰富“股票田”模式。
海丰县可塘镇上达村的227户村民是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受益者,每每说起“股票树”项目,村民们赞不绝口。去年6月,持有3409棵荔枝树股份的227户村民参加了“股票树”分红仪式。根据股票树合作协议和股东的意愿分配方式,荔枝实物3705斤和现金10.6480万元将以股息的形式分发。据悉,这是龙岗派驻可塘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在上达村多次调研走访后,与汕尾市隆兴源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隆兴源公司”)共同协商落地的项目。
隆兴源公司引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和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专家团队,对海丰县可塘镇上达村后山片区250亩老旧荔枝林进行技术改造,通过高接换种、绿色栽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科研与自然教育等方式,开发和活用上达村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建设示范全省的特色荔枝农园。
陆河县河口镇以“股票田”“股票山”激发村民的积极性,深入推进土地流转入股改革。该镇新华村下辖的背头塘村率先成立汕尾市背头塘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通过63亩耕地占股25%、133亩山地占股25%、人丁占股50%的股权架构,把全村所有“山、水、田、林、路”集约起来,积极对接深圳扶风骑行俱乐部,利用农村的土地优势发展大湾区用地受限的项目。发挥比较优势,发展赛车小镇特色产业,村民变股民后获得稳定持续的收益。
河口镇的股份制改革没有停留在土地集约流转这一步,河口镇西湖村委下辖湾湖村发展出了一套新理念:为了加强村民的参与感、获得感,在土地入股占40%、集体占股10%的情况下,剩下50%股份由农户每户最多认股1万元进行资金入股。有了“股票田”“股票山”的制度支持,再加上其他地区的成功探索,很多村民真金白银投资加入乡村振兴项目中。
目前,汕尾市开展“股票田”改革共8359亩,累计产生效益400余万元。在“股票田”改革的带动下,全市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新增流转15426亩,累计流转面积91.6233万亩,流转率66.34%。集体经营性收入在10万元以上村集体占比100%。
他山之石
“股票田”从浙江德清
走向全省乃至全国
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比较效益差、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所以农业被称为“弱质产业”,自古以来有“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说法。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民涌入城市谋生,导致农村土地大量撂荒。
基于此背景,如何解决农村土地荒废问题?规模化经营是其中一个方向。1999年,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钟管镇沈家墩村在全国首创“股票田”,解决农村土地碎片化问题,实现规模化经营。20多年后,“股票田”从浙江德清走向全省乃至全国。
彼时,沈家墩村以集体的名义把160户农民的210亩成片土地,以入股的形式与农民签合同,然后再通过招标反租给养殖户。这种“股票田”的模式获得了市场的热烈响应,经过多轮竞标,以200多元一亩开始招标的“股票田”最终拍到750元一亩,而最低的一块也拍到550元一亩。最终,农户可以获得650元钱一亩的收益,比自己出租的一两百元一亩大幅度提升。“股票田”的发展推动了土地的资源流转,以土地流转为基础,实现土地利用的最大化,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据统计,德清县的农业总产值到2021年增长到8.89亿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了32.3%,当地的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股票田”模式有效激活了农村土地资源,解决了撂荒地问题,同时大大提升了农户的收入。顺应此良好势头,浙江省在多地推广“股票田“模式。同时,浙江省不同地区在土地流转与农业生产效率上进行了更多的探索创新。如浙江嘉兴以“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以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作为主要内容,在全省率先进行“两分两换“试点,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武义县推出“土地银行“模式,由农户将零散闲置的土地全部存入在“土地银行“里,按时领取利息。“中介“将土地重新规划后,“贷“给有意愿的农民,并收取利息。以此建立“流转—收储—招商“的新型农地流转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激励政策,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激活农村土地资源上,浙江也推出很多具体“微创新”。实际土地流转过程中,常常存在信息不对称,想流出土地的农户找不到买家,想流入的农户找不到卖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为此,浙江省一些地区成立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使土地流转进入了有序的市场化轨道。同时,由镇政府设立土地服务中心,该中心是事业型单位,全部服务不收取费用,因此获得农户的充分信任,尤其在发生纠纷的时候。
土地流转金如何确定?这也是制约不少省市土地流转的瓶颈。对此,浙江省通过下发正式文件,确定了以稻谷作价的标准,并制定了相关细则。这些举措充分激活了浙江农村土地资源配资平台提现,在解决撂荒地问题的同时,提高了农户收入。